小心不良課後點心 導致學童過重營養不均


高達41.5%的國小學童每天放學後會吃點心,每週會吃34次的比例也達到20%,這也就是說,正值成長發育期的國小學童中,有六成以上的人有經常性吃課後點心的習慣,但是他們吃了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健康嗎?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表示,該院自今年一月起進行,共為期兩個月的「國小學童課後營養點心消費習慣」調查發現,54.3%的學童放學後最常食用點心為「麵包/蛋糕」、「洋芋片」、「包子/水煎包」、「冰淇淋」、「鹹酥雞」、「漢堡」等,多是高脂肪、高糖分或低膳食纖維的食物;更近一步研究體位肥胖或是過重的學童,攝取高脂肪或低營養價值的百分比也高達60.2%;不過,可喜的是有22.1%的學童,食用的是很健康的點心,例如營養穀麥脆片或是新鮮水果。


 


而學童吃點心的原因以「飢餓」所佔比例最高,達到56%,可以看出學童對於課後點心的補充,有實際的需要。點心來源以「父母準備」為主(佔46.5%),其次為安親班準備(27.2%),足見父母及師長仍為點心提供的主要來源。


再看到學童最常吃特定點心的原因,59.2%的學童都回答是因為「好吃」,其次才是「營養」(21.5%)。綜合以上幾項研究發現,謝明哲特別強調,根據中研院2002年的研究,台灣地區學童中,有將近30%的男生以及23%的女生屬於過重或肥胖。


 


兒童肥胖已經成為亞洲各國普遍的問題,謝明哲表示,由於兒童時期的飲食習慣會持續到成年,而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肥胖和慢性疾病的機率,作為點心主要來源的父母師長,應該注意營養和熱量的比重,更要教導孩子「吃的營養、吃的健康」的重要原則。


 


另外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教授丘志威指出,都會雙薪家庭結構,使得學童課後活動增加及晚餐延後,因此,學童課後吃點心的情況十分普遍,而還在發育期的學童,一天平均應攝取1550-2000卡熱量以及成長發育必須的營養素,由於學童的胃容量較小而活動量大,一天三餐所攝取的熱量本來就不足以補充成長所需的養分,因此在正餐之外,父母師長應該再提供1-2次的點心,而點心所提供的熱量不要超過每日所需的四分之一,如果點心偏向補充熱量而非營養,則對學童學習和成長都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導致體重過重或是影響正餐攝取。


 


丘志威表示,父母師長在為學童選擇課後點心時,應該要更加注意方便和營養之間的拿捏,一般常見課後點心的問題就是營養不均衡和「三高三低」,所謂三高三低指的是「糖分高、鹽分高、油脂高、膳食纖維低、鈣質低和維他命低」,他並特別針對課後點心的選擇提出「營養、好吃、低脂」的建議,所謂的營養指的是要包含高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好吃是為了讓兒童易於接受、願意攝食,而低脂則是為了兼顧健康體態,避免孩子成為小胖子。


 


丘志威建議,營養穀麥脆片很適合用來作為學童課後點心,因為營養穀麥脆片不但具有低脂、零膽固醇的特性,而且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腦部能量來源的醣類以及成長所必需的礦物質與維他命,目前有一些小包裝的設計,更是讓學童易於攜帶,課後方便食用、補充體力和能量,是父母在忙碌之餘,可以放心、安心的優良選擇,此外,水果、低脂牛奶、優格、生鮮蔬菜、全麥麵包等也都是很合適的課後點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us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