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荷蘭報導一篇有趣的論文,證明年少時限制熱量攝取在年長時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米蘭達博士他的研究小組自1986年開始研究55~69歲,62593位女性及58279位男性,經過7.3年追蹤共有807名罹患大腸癌(388女性,419男性),上述的結論是依據近70年來歷史事件來推論他的假設的。
在1932年~1940年間世界經濟大恐慌時期,很多工廠倒閉,經營者舉槍或跳樓自盡造成許多工人失業,結果他們邁入老年時,男性及女性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比例只有其他人口90%及75%。
而1944~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飢餓冬天」,年青人發生嚴重營養不良,結果經驗過該時期的男男女女其危險係數分別為0.85及0.80,亦即只有正常人的85%及80%。
由歷史因素所導致的經濟大蕭條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當時年輕人無法獲得足夠營養,因禍得福,成年後發生大腸癌之危險率反而下降,因此米蘭達博士推測年青時營養失衡,可能可以降低大腸癌之發生,雖然兩者關係相當弱。
「天下沒有白吃的早餐」!根據一項「台北市國小學童食用早餐型態與相關表現探討」問卷調查顯示,每天吃早餐的學童平均成績比較沒有吃早餐的學生平均成績較佳,差距達2分以上,學童最常吃的早餐排名前5名分別是麵包、吐司.三明治(漢堡)、蛋餅與包子類。
由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針對台北市808位學童所進行的這一項調查,是自今年2月開始,為期2個月,共隨機抽樣信義區、內湖區、士林區與中正區,在各區中各選一所國小學童做為研究對象,在各校內抽取7至12歲(一至六年級)共計808位學童,其中男生434人、女生374人。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表示,調查發現每天吃早餐的學童平均成績比較沒有吃早餐的學生平均成績較佳,差距達2分以上,根據許多學童行為研究發現,不吃早餐或早餐飲食品質不佳的學童,常有學習能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精神不振、對事物缺乏興趣等現象,因此也影響學習成績表現。
謝明哲教授建議,一份理想的早餐應該要注意營養均衡、熱量適當、來自於多醣類;合乎低油、低糖、低鹽的健康原則,以及適口性佳。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丘志威教授也指出,一份好的早餐應該具備低脂肪、足夠醣類、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
丘志威教授表示,榖類食品即具備理想早餐的條件,因為穀類食品中含有膳食纖維、低脂肪、腦部能量來源的醣類,以及學童每天需要的11種維他命與礦物質,如A、D、C、B1、B2、B6、B12、葉酸等。尤其榖類食品搭配牛奶,還可以幫助學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鈣質,有助骨骼發育。
最近有醫學研究發現,平常愛吃速食和澱粉類的胖學童,比較容易變近視眼,眼科醫師表示,這是因為澱粉讓身體胰島素上升,導致眼軸生長失控,另外還有一個研究也發現,吃味精也會讓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增加。
眼科醫師研究,胖兒童比較容易罹患近視,原本醫師以為,小時後就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品,讓台灣國小學童容易得近視眼,國外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原來吃多了澱粉類為主的速食,卻也讓小朋友變成四眼田雞。
研究中指出,因為食用澱粉會讓身體胰島素濃度上升,結果又導致蛋白質-3下降,讓眼軸生長失控,因此醫師建議,眼球成長完整要16年時間,也就是從國小到高中這段期間,要注意飲食習慣。
另外,眼科醫師張朝凱也表示,國外有文獻指出,攝取味精也可能是視力殺手,味精會降低人體的牛磺酸,影響視網膜發育,甚至有些人食用味精後,會產生暫時性的視力模糊,如果說來學齡兒童的飲食不可不重視。
現代的學童因為父母經常不在家, 外食機會相對地增多, 也因此學童和成年人一樣, 會面臨攝入太多的脂肪的問題, 長期以來就變得肥胖, 隱藏日後發生慢性病的危機。
美國膳食學會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 如何改善學童的飲食, 降低脂肪的攝取並不困難, 只要減少動物性肉食的量, 改之以植物性的黃豆製品, 一樣能夠攝取優良的蛋白質, 卻減少很多的脂肪的攝取, 對於學童健康幫助很大。
根據研究指出, 將學童在校的午餐減少30%的肉品類, 改以黃豆取代, 就能夠降低飽和脂肪與總卡洛里的攝取。因此, 研究者鼓勵學校的餐飲人員能多花心思在設計學童餐飲上, 將黃豆的攝取量提高, 或是運用烹飪的方法降低肉類的含量, 改之以黃豆。
黃豆能降低心血管病變的發生機會, 而本身的優良蛋白質與低飽和脂肪量和低卡洛里, 是新一代的健康食品, 而我們經常接觸的豆漿, 豆腐, 豆花, 都是常見的製品, 也有人將它們製成黃豆麵包, 代餐包, 麵條 .... 等製品, 不過台灣還不常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