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鐵質?
鐵質是重要的礦物質,也是體內蛋白質和酵素關鍵的組成成份,蛋白質和酵素對維持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在人體中,鐵是血紅素的關鍵成份,能幫助傳遞血中氧氣至人體組織;同時,鐵也是調節細胞生長與分化的關鍵,鐵質攝取不足,將導致細胞供氧不足,最後造成功能減緩,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然而,鐵質攝取過量,可能引起過剩症。
來自食物的鐵
食物中的鐵有兩種形式,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來自血紅素,紅血球中的蛋白質負責傳遞氧氣至人體組織,常見於肉類,特別是紅肉,魚肉和禽類等白肉中血基質鐵較少。
非血基質鐵來自蔬菜,如扁豆等豆類及某些蔬菜。
台灣飲食建議攝取量
年齡 | 建議鐵質攝取量 |
新生兒至3個月大幼兒 | 7 毫克 |
6個月至1歲 | 10毫克 |
1歲 | 10毫克 |
4歲 | 10毫克 |
7 歲 | 10毫克 |
10 歲 | 15毫克 |
13 歲 | 15毫克 |
16 歲 | 15毫克 |
19 歲
|
10毫克 15毫克 |
31 歲
|
10毫克 15毫克 |
51 歲 | 10毫克 |
71 歲 | 10毫克 |
懷孕與哺乳期 | 45毫克 |
鐵質的吸收
鐵質的吸收指的是身體自飲食中吸收與利用的鐵質,因為某些特定因素,鐵質的吸收率會因人而異,健康成年人的鐵質吸收率為百分之10-15,身體會儲存鐵質,因此身體中儲存的鐵質會影響鐵質的吸收,當身體的鐵質不足時,鐵質吸收較好;反之,身體中的鐵質過剩時,吸收率就會降低。
血基質鐵較非血基質鐵吸收更好,而且非血基質鐵會明顯受到特定食物成份影響,如茶中的單寧酸和多酚類、鈣質、豆類與所有穀類中的植酸,都會降低非血基質鐵的吸收。
鐵質的缺乏
鐵質的缺乏是漸進式的,起因於鐵質攝取量沒有到達每日建議攝取量。攝取失衡首先影響鐵質儲存量,而體內鐵質總量的指標-血紅素,仍會維持正常,經年累月的鐵質攝取不足,才會導致缺鐵性貧血,也就是日積月累地攝取不足,使體內儲存的鐵質不夠,血中的鐵質無法滿足每日需求,才會造成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與下列幾點有關:長年飲食中的鐵質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出血造成鐵質流失;因此,孕齡婦女、懷孕婦女、早產兒、新生兒體重不足、嬰兒、學步期幼兒及青春期女性等,上述對象對鐵質的需求量較大,也最容易罹患缺鐵性貧血,此外,女性經期會大量流失鐵質,罹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也大幅增加。
然而,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婦女,極少流失鐵質,罹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極低,除非是腎衰竭、維生素A 缺乏症、消化器官疾病等病患,會造成鐵質吸收不良,才會提高罹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
所以,誰需要補充鐵質
· 懷孕婦女
· 嬰兒及學步期幼兒
· 孕齡婦女,特別是經期須特別補充
· 腎衰竭病患
· 消化器官疾病病患,如乳糜瀉、克隆氏症等,上述病患無法正常吸收鐵質
· 素食者,特別是只吃植物性食物的純素食者
誰不需要補充鐵質
一般而言,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婦女不需要補充鐵質,除非配合醫囑補充。
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婦女鐵質攝取過量的風險較高,製造血紅素剩餘的鐵質會儲存在器官中,如肝臟和心臟,儲存的鐵質過剩會造成器官受損,如肝硬化及心臟衰竭等,這稱為鐵質沈積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鐵質攝取可能會加重上訴病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