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維生素A有害?




古代從歐洲到希臘﹐從中國到阿拉伯﹐許許多多的人為著夜間視力喪失的問題而困擾﹐但是不論中西﹐都指出食用肝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是維生素A的營養缺乏症﹐而肝臟就是維生素A含量最豐富的食物。




 




眼睛如同一台精細的相機﹐視網膜就好像感光的底片﹐維生素A就是底片上的感光材料。缺乏感光材料﹐照片曝不了光﹐也就無法產生視覺。這種情形最先發生在夜晚(黑暗中看東西比白天要消耗更多的維生素A)﹐造成夜盲。




長期缺乏維生素A﹐角膜的上皮細胞就會因為過度乾燥而容易受到傷害﹐最後造成失明。到了這種情況﹐補充再多的維生素A也沒有用。




 




為什麼呢?因為維生素A在細胞與組織的生長發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鋅也扮演同樣的角色)在皮膚﹐黏膜﹐口腔及消化道等細胞新陳代謝快速的組織中尤其如此。




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身體的器官及組織﹐並促使這些組織發揮正常的功能﹐會有黏液的分泌﹐這黏液就好像潤滑油一樣。缺乏維生素A﹐黏液無法正常分泌﹐組織就會乾燥﹐硬化及龜裂。




如此組織就會喪失它的功能﹐也容易被細菌感染。因此長期缺乏維生素A時﹐不但會失明﹐也會造成皮膚乾澀﹐細菌感染﹐營養吸收不良﹐最後造成生命危險。在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每年有數十萬到數百萬的孩童﹐因為缺乏維生素A導致失明﹐甚至喪命。




 




維生素A是最早發現的維生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化學名稱叫作視網醇(retinol)。視網醇只存在於動物體內﹐以肝臟含量最為豐富﹐魚﹑蛋﹑奶﹑肉也多少含有些。




但是植物中的β-胡蘿蔔素﹐在人體肝臟中也可以轉換成視網醇。β-胡蘿蔔素在胡蘿蔔中含量最為豐富﹐其他如橘黃色的蔬果(如南瓜﹑紅甘藷﹑芒果等)﹐深綠色的蔬菜(如油菜﹑茼蒿﹑韭菜花﹑芥蘭﹑青江菜﹑蕃薯葉﹑空心菜等)﹐也都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




 




 因維生素A攝取過量而中毒﹐最早是在北極探險隊員的身上發現﹐原因是吃了北極熊的肝﹐症狀是厭食﹑關節痛﹑易骨折﹑肝脾腫大等。均衡飲食並不會造成維生素A攝取過量﹐但如果過量攝取維生素A補充劑﹐即有中毒之虞。




要避免中毒﹐一般成人每日攝取量應低於25000國際單位﹔孕婦更低﹐每日應低於10000國際單位。




 




維生素A




維生素A對人體最大的貢獻是讓人保有正常的視覺功能,並讓我們眼睛保持有正常的形態,如果沒有充分且正確的營養知識,往往造成無可挽回的缺憾。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單純使用脫脂奶粉(未另外添加油脂或維生素A),以及單純使用不含油脂的「甘米粉」(白米磨成粉的食品),或甘米粉再加入脫脂奶粉而稱為「代奶粉」,來餵養幼小嬰兒,均造成嬰兒眼角膜軟化甚至瞎眼的嚴重後果。




 




每天食用二-三兩深綠或深黃蔬菜,六-八兩紅黃色水果,一星期一兩肝類食物,即無虞維生素A缺乏:現在的研究發現維生素A可抑制癌化前期上皮細胞轉型為癌細胞之過程。




大量天然型維生素A在預防癌細胞形成之同時,會造成過多中毒。合成型類維生素A物質則在少劑量下,既可預防動物上皮乳頭狀瘤之形成,但又不會形成個體中毒,很有預防癌化的效果。但在人體方面之應用,則有待更進一步之研究。




 




從夜盲症談起




夜盲症是維生素A缺乏症狀之一。它可能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營養素缺乏之症狀。遠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維生素A的各類性質雖還不為人知,但古埃及學者就已經知道,要把肝臟煮熟磨碎給病人吃,可以治癒他們的夜盲症。




二十世紀初期,對維生素A開始有突破性的認識,先是暸解它主要是存在牛奶、蛋黃、奶油內;接著又發現它不僅存在動物的肝臟中,也存在植物的橘紅色素中。一九三0年,瑞典開利博士決定了維生素A的分子結構,並證明它具有生理活性的是因為有β-ionone環。




一九三五年,哈佛的喬治博士發現它與主司眼睛視覺的上皮細胞色素有關,並闡述維生素A與視覺有很大的關係。後來奧圖.埃勒斯博士從魚油中大量提煉維生素A,使維生素A成為一般消費者所負擔得起的價格,而能普遍被人使用,貢獻很大。




 




維生素A的來源可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動物性來源主要以視網醛及視網醇型式存在。植物性來源則以「類胡蘿蔔素」形式存在。在綠色及黃色蔬菜水果中就含有五、六種具類胡蘿蔔素生理效用的黃紅色素。




類胡蘿蔔素被吃進入身體後,小腸的黏膜細胞酵素可將之切開再轉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可分為α、β、γ型,生理價值最高的是β型,所以最重要。




一般α型及γ型的生理價值是β型的一半,而β型佔視網醛(或醇)的六分之一,所以還是以動物性的維生素A效用較高。動物性食品中,以肝臟的維生素A含量最豐富。




動物的肝臟中,以海洋魚類的肝,如比目魚、鱈魚、鯊魚的肝最多,哺乳類中則以北極熊的肝含量最豐富。其他如牛奶、奶油、乾酪、腰子、心臟等含量也不少。植物性食物以深綠及深黃蔬菜水果最多,蔬菜如菠菜;水果如木瓜、橘子等。




黃粒的玉米含類胡蘿蔔素,但是白粒玉米則沒有。蕃茄中的主要色素是lycopene,雖也是類胡蘿蔔素,但無類胡蘿蔔素之生理功能。蕃茄雖是紅色,但事實上其具有維生素A生理功能的物質很少。




一般說來,越深綠或越深黃的蔬菜水果所含的類胡蘿蔔素越多。維生素A是所有具有β-ionone環者之通稱,所以不管動物性的視網醛或視網醇,以及植物性的類胡蘿蔔素全部稱為維生素A




 




維生素A的生理功用與缺乏症狀




維生素A是眼睛視網膜的上層細胞色素,在具有充足維生素A的情況下,可與一種稱為「視紫蛋白」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視紫。視紫經光照(此步驟即為人在看東西)分解造成的衝動經由視神經傳至大腦,人才有看到東西的知覺。維生素A不足時,則在黑暗中視紫不良,無法造成視覺衝動,所以就「看不到」東西,視為夜盲症。




視紫合成是否良好,影響人在黑暗中是否能看得清楚事物;視紫合成的越快,視力在黑暗中的調適越好,視野也越廣。




 




維生素A可維持上皮組織的正常型態及功能。維生素A使身體中的各器官,特別是眼睛、腸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到等的上皮黏膜細胞分泌醣蛋白。醣蛋白是黏液蛋白的主要成份。




黏液蛋白覆蓋在細胞上,使細胞表面黏滑,保持濕潤,而保持正常型態和功能。若維生素A不足,黏液蛋白合成少,相對的角蛋白多了,則使上皮細胞乾燥並角質化,而失去原有的功能或使功能減弱。




這些情形若發生在眼睛,則類現分泌淚水不足時,眼睛乾燥,最初結膜乾燥,也時會有泡沫狀,有時在結膜上有棕色或褐色斑點,稱為Biots spot,此是維生素缺乏一個很好的指標。再嚴重者進展至角膜軟化,因角膜無法承受眼壓,而使角膜破裂,眼睛虹彩及晶狀體蹦出,變成瞎眼。若演變至此,再添加維生素A抑無法挽回眼瞎之厄運。




以上發生在眼睛的種種症狀,若症狀發現在皮膚,則皮膚毛囊角質化,毛囊周圍特別乾燥,即為毛囊性皮膚角質角化症。角化的皮膚狀似雞皮疙瘩。但雞皮疙瘩用手搓熱即消失,而毛囊性角質化則否。




此現象常發生於肩、臂即大腿外側。其他症狀如皮膚乾燥,皮膚一層層脫落,稱為乾燥症,一般這種症狀都發生在身體上,臉部較不會發生這種現象。若症狀發生在生殖泌尿道,則可能造成不孕。其他現容易被感染者,也與上皮細胞的完整性有關。




 




維持骨骼正常發育。缺乏維生素A時,動物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正常,頭骨及脊椎骨發育不健全,壓迫神經,造成麻痺或神經退化。




維生素A對氧及光敏感,所以在有氧、光照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破壞。天然食物中之維生素A,因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所以天然具有保護而不被破壞的作用。




天然食物,如肝臟,若用盒子密封於冰箱,則可保存一段長的時間。倘若從天然食物中將維生素A抽取出來,又無適當保存條件,則維生素A很容易被氧化破壞。




魚肝油有的是從魚的肝臟中抽取出來,有的是合成的,但都封入膠囊內,存放陰涼處,可保存很久。維生素A若因食物保存太久,或食物老化,則會轉變成Xanthophyll,而失去其活性。




維生素A的利用,受食物其他成份影響很大,例如蛋白質的含量若足夠,可幫助類胡蘿蔔素轉變成維生素A(視網醇);並可幫助維生素A在體內的運輸。




所以維生素A缺乏症有時不單純只是缺乏維生素A所引起,蛋白質攝取不足時(例如蛋白質熱量缺乏症)亦會干擾維生素A之利用。脂肪是影響維生素A吸收的一個重要因素。




食物中的維生素A必須先溶於脂肪後才能被吸收,所以它在身體內的吸收方式與脂肪非常相似:食物中的維生素A乃結合著蛋白質者,進入十二指腸時,先被蛋白質脢切去蛋白質,剩餘的維生素A部份,旋即與脂肪粒結合後,可被膽汁乳糜化成乳糜小球,便於接受脂解腜的作用—分解成視網醇、類胡蘿蔔素、脂酸、甘油、單甘油脂及雙甘油脂等,這些分解產物被黏膜細胞吸收後,形成乳糜微粒,在送入肝臟行適當新陳代謝。所以缺乏脂肪,維生素A的吸收就會降低。




正常狀況的視網醇吸收率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β型類胡蘿蔔素為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嬰兒若因不能接受脂肪食物(如脂肪性下痢)或成人因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必須限制飲食脂肪量時,則必須注意維生素A之不足。




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美援之脫脂奶粉,嬰兒因先吃脫脂奶粉而未添加維生素A,而造成角膜軟化或瞎眼,還有在民國五十年代,國內市售一種叫「代奶粉」的食品,一般人以為可以用來代替奶粉餵給嬰兒,事實上那只是一種白米粉加入脫脂奶粉的東西,脂肪含量甚低,只吃這種代奶粉,也會吃出像脫脂奶粉而未添加適當的維生素A相同的問題。




所以我國中央標準局規定各種食品一律不准用「代奶粉」三個字。其他影響維生素A利用的因素如藥物—(Neomycin)或酒精,都會影響維生素A的利用。




 




維生素A的急性與慢性中毒




一般人對脂溶性維生素中毒相當敏感。維生素A中毒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是一次(或少數幾次)吃很大劑量,短期內造成中毒者。急性中毒者在小孩或成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學者們曾經發現給小孩維生素A,一次給三十萬國際單位的量,有25%的人有頭痛、噁心、嘔吐及神經易怒的現象。




成人維生素中毒者亦有,有一個較特殊的例子,有幾個北極探險家,吃了北極熊的肝臟,或有些人吃了海魚,幾個小時內即有不舒服的感覺,到了夜晚,情況更糟,他們感覺是慵懶、想睡、易怒、嚴重頭痛,還會嘔吐。一、二天後嘴唇周圍脫皮,身體其他部位也脫皮。這些都是急性維生素A中毒事件。




 




維生素A以慢性中毒較多。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十五歲女孩,每天吃十萬國際單位(約為建議量的十五倍),經過兩年,病人視力模糊,有時甚至複視,頸部發緊。一般維生素A中毒較常見的現象如肌肉無力、掉頭髮、噁心等。




中毒劑量通常在每天七至十萬國際單位以上(建議量的十到五十倍),持續幾個月以上,才發生中毒現象。一經發現中毒,立刻停止服用,一至四星期後所有症狀消失,血清維生素A含量下降至正常值(成人四十至五十微克/每百毫升血液),維生素A中毒需在服用極大量下才會發生,以正常的飲食,正常的方式服用魚肝油丸(或魚肝精油)則不會中毒。




 




建議每天吃六千國際單位




維生素A一天的需要量到底有多少呢?按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成人每天吃六千國際單位(換算微重量即七百五十微克),這樣的量從平常的飲食,如一天吃約二-三兩深色蔬菜,約六-八兩黃紅水果外,一星期每人再補充一兩的豬肝,應該就可以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A:否則,吃魚肝油丸也是很好的補充方法。




 




維生素A與癌症




近年來維生素A被用來抑制某些上皮癌細胞的生長。維生素A與類維生素A物質可以控制正常上皮細胞或癌化前期上皮細胞的癌化作用,天然型的維生素A需在較大量下才有這種控制癌化前期,使細胞不轉型而變為真正癌細胞的作用。




大量的維生素A對身體細胞具有毒性,前面已很詳細說明。問題是能否找出一種類維生素A物質,一方面能夠抗癌,一方面又能不造成毒性,則為最好的藥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us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