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水產類食物的性屬功效




「中醫食療」是中華民族光耀世界的奇葩瑰寶,在「藥食同源」的理論指導下,不斷整理充實,逐步發展為中醫藥學的一個分支科學。水產類食營養豐富,尤以魚類食物肉質纖維細軟,味道鮮美,容易消化。




 




由於它含有豐富維他命,無機鹽、氨基酸和不和脂肪酸等,故多量食用也不會增加膽固醇久懮。尤以海產品含碘較多,故對缺碘性疾病有一定治療作用。又因介殼類中龜鱉是滋陰佳品,適合於陰虛火旺體質者食用。但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故痛風患者不宜食用。




 






每一食物都有各自的特性,中醫食療學,就是利用這種不同的性,進行辨証施食。性味是中藥性能的重標誌,是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又稱「四氣」。




 




寒與涼同一性屬,熱與溫也是同一性屬。涼是微寒,熱是大溫。此外,尚有平性的食物,既非寒涼,亦非溫熱,偏勝之氣,不很明顯,藥性平和。但實質上仍有略屬於微溫或微涼,故雖有平性之名,而不獨成一氣,故一般仍稱「四氣」。




 




「味」是指藥()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五味」。辛味藥有發散、行氣作用;甘味藥有調補、緩和作用;酸味孳有收斂、固澀作用;苦味藥有燥濕、降洩作用;咸味藥有軟堅、潤下作用。




 




中醫防治疾病就是利用藥物的各種特性,來達到袪除病邪,消除病因,糾正陰陽氣血的偏盛衰現象,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從而達到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1. 溫熱性屬的水產:




 




1.1 鮑魚 (《食物性能歌括》)




【異名】石決明肉、鏡面魚、明目魚、將軍帽、九孔螺。




【基原】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肉。




【性味】甘、咸、溫。




【功效】滋陰清熱,益精明目。




【主治】用於骨蒸勞熱、咳嗽、崩漏、帶下、淋病、青盲內障、月經不調等。




【用法】煮食,蒸食,煎湯。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糖、磷、鈣、鐵、碘、維生素等。






1.2
海參 (《食物本草》)




【異名】刺參、遼參、沙、海鼠、海男子。




【基原】為刺參科動物刺參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綠刺參Stichopuschloro notus Brandt、花刺參Stichopus variegatus Semper 的全體。




【性味】甘、咸、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腎益精,養血潤燥,止血。




【主治】精血虧損,虛弱勞怯,陽痿,夢遺,小便頻數,腸燥便秘,肺虛咳嗽咯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煎湯、煮食,12~30g;入丸、散、9~15g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鈣、鐵、維生素B1B2和煙酸等。




【使用注意】脾虛不運、外邪未盡者禁服。尤以急性腸炎、便溏、痢疾者忌服。






1.3
海龍 (《飲食本草養生》)




【異名】水雁、楊枝魚、海蛇、錢串子。




【基原】海龍科動物刀海龍、擬海龍或尖海龍除去皮膜及內臟的全體。




【性味】咸、甘、溫。




【功能主治】補腎壯陽,興奮子宫,舒筋活絡,散結消腫。用於陽痿、遺精、不育、跌打損傷、難產等。




【用法】煎湯,煮熟,研粉,浸酒。




【成分】含肉豆蔲酸、棕櫚酸及硬脂酸,氮、醇浸出物等。




【注意】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1.4
海馬 (《飲食本草養生》)




【異名】水馬、龍落子、馬頭魚、克氏海馬。




【基原】海龍科動物紋海馬、刺海馬、大海馬、三斑海馬或小海馬的乾燥體。




【性味歸經】甘、咸、溫。歸腎、肝經。




【功能主治】補腎壯陽,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用於陽痿、尿頻、宫冷不孕、腰膝酸 軟、腎虛作喘等。




【用法】內服;煎湯,研末,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患處。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甾體化合物、無機微量元素。




【注意】孕婦及陰虛火旺、外感發熱者忌服。






1.5
淡菜 (《食物性能歌括》)




【異名】海紅、殼菜、紅蛤、珠菜。




【基原】貽貝科動物厚殼貽貝和其他貽貝類的貝肉。




【性味歸經】咸,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補肝腎,益精血。用於肝腎不足之眩暈頭痛,或盜汗,崩漏失血、腰痛、陽痿、小便餘瀝。




【用法】煮熟,蒸食,或煎湯。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碘、維生素B2 、煙酸。






1.6
鱈魚 (《食物性能歌括》)




【異名】大頭腥、犬口、大頭魚。




【基原】鱈魚的全體。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血,消腫止痛,潤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腳氣、便秘等。




【用法】煮食。外用:焙乾研粉,水調外塗。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灰分等;肝油中含維生素A 、維生素D、碘等。






1.7
對蝦 (《本草綱目》)




【異名】明蝦、大蝦、海蝦。




【基原】為對蝦科動物對蝦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 的全體或肉。




【性味歸經】甘、咸、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滋陰熄風。




【主治】腎虛陽痿,陰虛風動,手足搐搦,中風半身不遂,乳瘡,乳瘍日久不斂。




【用法】炒食、煮湯、浸酒或作蝦醬。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鈣、磷、鐵。體肌含原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




肌肉及消化系統含鎘、銅、 铅、鎳、鉻,甲殼肌含銅。中國對蝦又含鋅、鉻、錳、及氨基酸,還含乙醛、噻唑化合物等。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和瘡腫及皮膚病患者忌食。






1.8
蟮魚 (《雷公炮炙讑》)




【異名】黃蟮。




【基原】為鱔科動物黃鱔Monopterusalbus(Zuiew)的肉或全體。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脾、腎經。




【功效】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袪風濕。




【主治】虛勞,疳積,陽痿,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濕痹,產後淋瀝,久痢膿血,痔瘻,臁瘡。




【用法用量】煮食,100~250g;或搗肉為丸;或研末。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和煙酸等成分。




【使用注意】虛熱及外感患病者慎服。






1.9
河蝦 (《飲食本草養生》)




【異名】青蝦、蝦米、草蝦、開洋。




【基原】長臂蝦科動物青蝦等多種淡水蝦的全體或肉。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腎壯陽,通乳,托毒。用於陽痿、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健忘、丹毒、癰瘡、乳汁不通等。




【用法】煮熟,煎湯,或研末服。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




【注意】患疥癬者忌食。忌與獐肉、鹿肉同食。






2.
平性的水產:




2.1 石斑魚 (《食性本草》)




【異名】海斑魚、海魚、黃花魚、黃魚、石頭魚、石首魚。




【基原】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或小黃魚 Pesudosciaen   apolyactis Bleeker 的肉。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肝、腎經。




【功效】健脾益氣,壯腰補腎,養肝明目,利濕止瀉。




【主治】病後、產後體虛,乳汁不足,腎虛腰痛,水腫,視物昏花,頭痛,胃痛,瀉痢。




【用法用量】蒸食或煮食,100~250g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碘、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等。




【使用注意】患風疾、痰疾及瘡瘍者慎服用。




 




2.2 魚鰾 (《家常食物藥用大全》)




【異名】魚膠、花膠、魚白、白鰾、魚鰾、魚肚、魚浮等。




【基原】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魚科動中華鱘、鰉魚魚鰾。




【性味歸經】甘、平。歸腎經。




【功能主治】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用於腎虛滑精,產後風痙,破傷 風、吐血、血崩、痔瘡、創傷出血等。




【用法】內服:煎湯,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主要含骨膠原。加水煮沸,水解成明膠。




【使用注意】胃呆痰多者忌服。




 




2.3 鮫魚 (《食物性能歌括》)




【異名】沙魚、鯊魚、鰒魚、瑰雷魚、溜魚、鮫鯊。




【基原】皺唇鯊科動物白斑鯊或其他鯊魚的肉。




【性味歸經】甘、咸,平。歸脾經。




【功能主治】消腫去瘀,調補五臟。用於氣血不足、虛損乏力、面色萎黃、瘀血腫痛等。




【用法用量】煮食,煎湯。




【成分】含高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無機鹽、維生素等。魚骨含骨素;肝含維生素 A、維生素D;腦和卵巢磷脂和膽固醇。






2.4
鯊魚翅 (《食物性能歌括》)




【異名】金絲菜、沙魚翅、鮫鯊翅。




【基原】皺唇科動物白斑星鯊的鰭。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開胃,補虚,清痰,消積,托毒。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痛腹瀉,產後乳少等。




【用法】研末服,煎湯等。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灰分、鈣、磷、鐵等。




 




2.5 烏賊魚 (《名醫別錄》)




【異名】墨魚、烏側魚、䌫魚。




【基原】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烏賊Sepia e sculenta Hoyle 等烏賊的肉。




【性味歸經】咸、平。入肝、腎經。




【功效】養血滋陰。




【主治】血虛經閉,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煮食1~2條。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鈣、磷、鐵等。




【使用注意】烏賊魚肉屬動風之發物,故有病之人酌情忌食。




2.6 牡蠣肉 (《本草拾遺》)




【異名】海蚝、蚝子肉、蚝、蠣黃




【基原】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長牡蠇O.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talienwhanensis Grosse、密鱗牡蠣 O.denselamellosa Lischke 等的肉。




【性味歸經】甘、咸、平。入心、肝經。




【功效】養血安神,軟堅消腫。




【主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瘰癘。




【用法用量】煮食,30~60g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肝糖和10種必需安基酸、谷胱甘肽、維生素A、維生B1、維生素B2、維生素D、維生素E及碘、銅、鋅、錳、鋇、磷、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us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